一. 行业政策情况
目前,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,法律法规标准尚不完善,良好的市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,行业发展对扶持政策依赖性较强。在顶层政策的强力支撑下,各地逐渐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,土壤修复行业发展前景利好。
■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框架基本形成
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逐渐规范化。“土十条”及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,给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。2018年至今,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出台了9份与土壤修复相关的标准、规范、办法等文件,发布2箱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办法的征求意见稿,土壤修复行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。同时,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情况陆续出台“土十条”与净土保卫战三年计划等相关文件,为土壤污染防治画出工作路线图。
■中央财政2019年加码土壤污染防治专项支持
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历经三年下调,于2019年实现首次扭转。为推动落实“土十条”相关任务,2016年开始,中央财政整合重金属污染防治等专项资金,设立土壤污染防治专项基金,至今累计下达245.24亿元。由于土壤污染详查2020年才能完成,当前土壤污染底数不清,技术路径无法确定,中央财政对资金规模尚在摸索阶段,因此在2016~2018年专项资金规模处于连年下调状态,到2019年实现首次扭转,规模达50亿元,同比增长42.9%,开始展现出一定的行业信号。
■地方土壤污染详查与污染地块名录建设工作稳步进行
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已基本完成,进入重点行业企业污染地块调查阶段。“土十条”要求,要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,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,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、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;2020年度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。目前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上报农用地详查初步成果,并进入重点行业企业污染地块调查阶段。
省会城市均已发布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名录。根据“土十条”等相关政策文件要求,地方政府应建立污染地块名录,向社会公开并实行动态更新。地方政府自2017年开始陆续向社会披露、更新污染地块名录,这也是地方政府第一次系统性的向公众公开污染地块信息。截止2019年8月27日,我国31个省(区、市)的省会城市均已公开本市污染地块信息,总计285块污染地块。分地区看,重庆(6个)、天津(33个)、南京(30个)污染地块数量最多,呼和浩特、海口、拉萨、银川则尚未发现污染地块。按修复进度看,待修复/开展风险防控、在修复中的污染地块共237个,修复完成、已通过验收/风险可接受的污染地块共48块。
二. 行业发展情况
■业务类型
工厂污染场地、农田、矿山修复系行业热点领域。根据国家政策要求,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主要围绕农用地的分类管理(以耕地为主)、以及建设用地的准入管理(以污染地块为主)展开。从土壤修复市场情况来看,修复项目也是以工业污染场地、农田、矿山修复等项目为主。
■行业产业链
土壤修复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设备药剂、项目实施与后期运营管理三部分。土壤修复产业链的上游(修复用剂、设备供应商等)主要为设备、修复药剂等支持和服务;中游(科研院所、环保咨询机构、污染场地修复企业等)主要负责前期污染状况调查、风险评估到中后期的工程实施、竣工验收、后期评估等工作;下游(污染场地所有者、环保单位等)主要是发布项目,以及进行后期土地开发利用、运营管理。
■技术运用
固化稳定化、化学氧化与水泥窑协同是最受欢迎的技术,同时原位修复技术应用也明显增多。由于固化稳定化、化学氧化、水泥窑协同等技术适用性广。且已积累较多的项目经验,长期以来是最受欢迎的技术。但随着水泥窑协同等异位技术固废相关政策要求的趋紧,以及原位修复技术的日趋成熟,原位热脱附、气相抽提等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,水平也已基本与国外同步。而相对于农田土壤修复,目前仍然没有成熟的技术与模式,主要是根据“土十条”、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开展一些探索性工作。
■商业模式
土壤修复项目主要由政府付费。2018年土壤修复项目中政府付费项目最多,占总77.1%,其次是污染责任企业(12.0%)、房地产开商付费(8.9%),修复项目内在驱动力则主要是土地出让开发。目前“污染者付费”机制与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正处于逐步完善、落地阶段、污染企业、地产企业也开始逐步涉入土壤修复领域,成为修复的直接责任方和业主方。
运行模式仍以传统的EPC模式为主,PPP等模式仍在探索中。尽管EPC模式对承包方来说资金风险较低,但业主资金压力较大,且易导致经营生产的不稳定,从中、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。但受到2018年PPP政策紧缩的影响,融资环境的改善也不及预期,对新模式探索的进展不及预期。
■市场规模
土壤修复市场规模稳定释放,2018年新增合同额150亿元,同比增长53.1%。在2018年资本寒冬、环保企业压力徒增的情况下,土壤修复市场仍然保持着稳步增长。通过对上市公司收入、新增订单情况的测算,估计2018年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大约在150亿元,同比增长53.1%,仍保持告诉增长态势。2007年~2018年土壤修复共创约410元市场规模,年均复合增长率约47.7%。2018年,土壤修复投资约占环保总投资的1~2%,参照美国环保投资稳定期土壤修复占比大致为5.5%,我国土壤修复仍有巨大市场空间。
■行业集中度
土壤修复行业近4000家企业,约占39%为专业企业,规模普遍偏小,行业集中度将中趋稳。2010年前国内从事土壤修复的专业企业不足10家,截止2018年,从业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至3830家,其中专业企业至少1500家。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,2018年土壤修复营收过亿的企业仅10家左右,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建工修复和高能环境。企业的快速增家也使得行业集中度有所下降,但大型订单仍然掌握在建工修复、高能环境等技术与项目管理经验丰富的龙头企业手中,整体呈现龙头企业全国布局拿大单、地方企业拿本地小单的格局,集中度趋于稳定。
■盈利能力
行业毛利率整体保持在20%~30%。行业企业数量的激增使得竞争陡然激烈,给项目营利性带来一定冲击。但由于土壤修复成本相对稳定且呈降低趋势,行业盈利能力呈现出逐步稳定的趋势。根据主要竞争主体情况,目前行业毛利率大概在20%~35%之间。
三. 未来市场预测
“十三五”末期(2019~2020)市场空间大约在549~1331亿元之间。本报告从“土十条”以及“十三五”相关规划目标入手,重点聚焦土壤监测和以工业场地、农田、矿山修复为主的工程市场等,结合近期中标项目价格,采用自上而下法与时间序列法相结合的方法,预测2019~2020年我国的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大约在549~1331亿元之间。
待2020年土壤污染详查完成后,年度市场空间有望迅速达到千亿级别。
有别于水、大气污染,土壤污染具有极强的隐蔽性。考虑到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底数尚不清晰,行业需求仍处于零散释放阶段,市场空间仍未真正打开,因此预计待2020年土壤污染详查完成后,将有大量土壤修复订单释放,市场有望达到万亿级。
四. 行业发展趋势
政策:法律法规体系逐步细化完善,“十四五”将更加注重“质”的提升。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的实施,给行业发展建立了强有力的指引与法律保障,未来两三年将继续细化完善土壤修复的法律法规体系,助力土壤修复行业的有序发展。此外据悉“十四五”土壤污染防治法将更加注重“质”的提升,将全面形成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预防、控制、综合治理及质量提高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;通过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点工程示范使我国大部分污染土壤得到修复;同时将建立国家土壤环境监控、预警与信息管理平台,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修复产业链。
技术:进一步向风险管控与精细化转变,对原位加热和等技术的设备需求也将提升。随着“土十条”、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的发布实施,我国的土壤修复技术发展趋势也相应发生变化,主要表现为:一是在国家风险管控大方针的指导下,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场地,特别是大型复合场地,会采用修复与风险管控相结合的修复方案。二是未来原位加热技术、回转式间接热解析吸附装备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;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采用气相抽提的数量将会继续增多;重金属污染土壤,淋洗技术的应用也将会增多。三是农田修复方面,工程化的农田修复项目将会继续小范围推广释放。
业务:业务结构不断优化,前端调查评估与风险评估等咨询业务将迎来爆发性增长。根据每十年一次的全国污染源普查与土壤污染详查工作要求,以及土壤环境监测制度安排土壤监测要求将持续增加。同时在风险管控大方向指引下,准确监测土壤污染风险将成为工程项目的首要要求;修复项目也将加大前期监测与咨询的投入,向方案设计和工程设计主导转变,逐步摆脱“土方”工程的形象。监测、资讯类业务将迎来爆发性发展。
企业:技术与精细化管理经验将成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。由于目前技术约束相对较少,市场拓展能力、商务关系等对拿单的影响较大;而从长期看,随着行业的不断规范,技术的成熟度、适应性以及项目精细化管理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。目前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省份,如湖南等地,即便是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,也已经开始注重企业的资质与项目经验,为企业参与未来市场竞争打下良好基础。